编写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准备好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加有条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更加系统和有条不紊,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拼图形数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拼图形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对称图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飞机、蝴蝶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特征。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研究一些问题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欣赏生活中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我们的身边普遍存在着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让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图案、物体的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和想像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学生:白纸、彩纸、剪刀等学习材料一份。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喜欢下面的图形吗?下面请同学们来观察如下的图形?(课件出示幻灯片一)
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观看感受。
师:观察如下图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说一说。
师:启发这些图形都能从中间分开,被称为对称图形。
二、自主探究,感受对称美:
1、猜一猜:课件展示图形。
师: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观察两侧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图形两边是同样的。
2、提出问题。
师:大家想一想,另一半的`形状、大小应该是什么样呢?你们能想办法画出他们的对称轴?
3、探索发现。
(1)师:这些图形的对称轴都在哪些地方。、指明学生说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在什么地方?
(2)小组交流对称轴的方法。
(3)课件展示比较各种图形的对称找的方法。
师:我们应该怎样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4)师: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发现用对折剪的方法,就能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4、折纸实践认识。
(1)实践——尝试对折。师:我们用彩笔照画出图形,用对折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学生折纸操作,用对折的方法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2)认识——观察比较揭示概念(“对称图形”“对称轴”)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看,刚才我们用对折的方法剪出来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观察,发现折痕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而这条折痕就叫“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表示。(教师示范画出对称轴。)
(3)画出前面剪好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归纳巩固。
师:大家再观察一下我们前面的民间剪纸中的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因此,我们说这些图形也都属于“对称图形”。揭示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三、应用拓展练习
1、课件展示:观察生活中对称现象?
师:我们在生活中哪些事物是左右、上下对称的?你能找到对称的图形吗?
2、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对称的?。
①学生交流后并指名回答:门、窗户、黑板、五星红旗、五角星、火箭、正方形、长方形…
②师: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对称图形!
3、判断并分析以下两幅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四、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们认识了对称图形
2、老师用一个字形容对称图形——美,课件出示对称的“美”字。
师:学习了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感受?它们是不是非常美丽?
观看美术字“美”字,是不是对称图形?
生:“美”就是一个的对称图形?
3、在生活中找一找有哪些对称的事物?
师:学习了对称图形,你在课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事物,画一画。
拼图形数学教案篇2
一、教育目标
通过让孩子们结合对实物的认识,说出这些实物所表示的形状,从而,引导孩子们认识这些形状,以及这些形状的特性,帮助孩子们在生活中更加准确地认识一个事物。
二、教育准备
不同形状的实物
三、教育过程
1.老师给孩子们展示所带的各种实物,并且,让孩子们分别说出这些实物都是什么;
2.老师让孩子根据对这个实物的认识,说出实物所表示的形状;
3.通过孩子们的表述,老师给孩子们具体讲述这些实物所表示的形状;
4.老师给孩子们讲述不同形状的不同特性;
5.孩子们再说出生活中,其他这些形状的实物;
6.老师总结课堂。
在上面的这个幼儿教案中,根据孩子们对于实物的认识,去帮助孩子们认识形状,对于孩子们来讲,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可以让孩子们的认识能力得到形象化的提升,对于孩子来讲,是最大的帮助。
拼图形数学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到与图形相似的实物或实物的某一部分。
二、活动准备:
1.卡纸剪成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准备一些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实物或实物图片。
2.小朋友的数学书
三、活动过程:
1.认识圆形
出示一个圆形的盘子,请幼儿说一说这事什么形状的?
出示其他圆形的物体,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感知圆形的特征。
请幼儿说一说在及里或幼儿园还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2.认识长方形
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盒子,请幼儿说一说分别是什么形状。
出示其他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物体,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感知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他们的基本特征。
请幼儿如说一说还有哪些东西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3.认识三角形
教师出示三角形的积木,请幼儿说一说这块积木是什么形状的。
把三角形积木拓画在黑板上,请幼儿观察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看看、数数、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区别。
说一说见过的三角形物体。
4.教师把各种图形的磁性教具摆放在黑板上,请幼儿按指令找一找。
出示三角形物体,请幼儿找出三角形摆成一排,数一数有几个?用同样的方法出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比一比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图形谁多谁少。四种图形谁最多,谁最少。
5.幼儿操作活动。
拼图形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认识几何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区分图形的大小。
2、能将图形与影子匹配,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认识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材料准备:幼儿操作材料包(no12),相应的彩色图形纸,浆糊
教学重点:
图形与影子配对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认识的图形
·出示彩色图形,引导幼儿观察:
1、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图形?
2、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观察后说出:颜色不同、大小不同)
3、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二、图形和我捉迷藏
·出示图形的轮廓,引导幼儿观察:图形和我们玩游戏,看,它们藏起来了,猜一猜他们是什么图形?
三、图形宝宝找家
1、根据形状和大小,把彩色的图形宝宝贴到画面中相应的位置上。
2、要和彩色的图形宝宝形状、大小相同。
四、幼儿操作
·巡视、指导,帮助个别幼儿完成作品。
五、结束活动
整理学习用品
拼图形数学教案篇5
一、图形剪拼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参与剪割、拼摆、粘贴等活动,初步掌握形的分解与组合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和体验拼摆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1.掌握形的分解组合方法,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自由、大胆、巧妙地用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形进行排列组合,运用接触、覆盖、透叠、分离、等变化方法构成各个不同的基本形。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难点:掌握基本形的构成方式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创新;“正形”与“负形”的相互转化这一平面构成形态的创造与表现的基本手段。
课前准备
学生:蜡笔、水彩笔,画纸,尺子,各种基本图形的硬纸片学具(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半圆形等)
教师:课件,平面构成作品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请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半圆形等。学生边说,老师边画出来,或用课件展示。
让学生在彩色纸上画出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并用剪刀剪下。(提示:将各色彩纸叠在一起来剪,可以一下子得到很多相同的图形。)
圆形、方形、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它们能组成许多不同的形状。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个人)把剪下的图形随意组合成一幅画。学生上台演示。揭示课题:《图形拼摆》。
2.引导欣赏,拼摆游戏。
(1)欣赏作品及生活中有基本形排列的画面图片。(如:花布、拼花地板、地砖等。)
(2)基本形通过排列可以构成各种图形,说说在生活中见到过的实例。(提示:各国的国旗、商标、奥运会五环标志等。)
(3)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把剪好的图形进行随意的拼摆游戏。
在拼摆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基本形组成的许多奇妙的图形。
3.联系生活,激发创意。
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而成,请大家想一想,找一找,都有哪些?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在回答时最好能具体说出物体的哪个部分像哪种图形。(提示:如房子的房顶像三角形,房门像方形;乒乓球拍像圆形和方形组成。)
4.传授方法,创作表现。
(1)引导学生拼摆出两个基本形所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平面构成中基本形与基本形相遇时出现的接触、覆盖、透叠、分离、联合、减缺、差叠、重合等情况。)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构成中的“形”与“地”的关系,提供创作的建议。
(3)鼓励学生还可以用彩色笔随意画出一些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而成的画面,涂上自己喜爱的颜色。
(4)提出作业要求:
①用基本原形进行有趣的变化,将获得的基本形画在作业纸上,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要求:形象新颖、绘制工整。
②用彩纸剪贴的方法,把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成生活中的物体,(或者将多个相同的基本形通过组合成不同的图形,)创作出一幅漂亮的画面。
③利用形与地的关系构成新颖图形。
(5)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让大家猜猜看表现的是什么主题。互评作业。
(2)选出优秀作业,教师小结。
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②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③作品的点、线、色彩的表现是否统一等。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学生课外的研究拓展活动:寻找并收集生活中有关基本形组合构成的商标或图形实例。
拼图形数学教案5篇相关文章:
★ 《买菜》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