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通过书中的冲突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得以量化一本书对人生观的影响程度,下面是好文汇小编为您分享的人生,路遥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生,路遥读后感篇1
最近看了路遥的《人生》,唏嘘不已。往小了说,感慨几个年轻人被命运捉弄,在时代背景下,阴错阳差,失败的爱情故事。不过只这个视角,实在太狭隘了。
更多的感慨是主角高加林这个年轻人,他的经历跌宕起伏,从被人挤掉了当教师的机会开始务农,到时来运转走出农村进城里当记者,事业的高峰,工作感情双收时又被人告发走后门,打回原籍农村。他的命运,至少在书的结尾,是带有一丝希望的有悲剧人设。时代背景无法改变,他的一波三折,他的结局该怪他吗?
从我的角度看,性格不分好坏,接受性格带来的后果就好,不自怨自艾,不堕落沉沦。有机会是福,无机会是命。高加林硬朗,不服输,不甘心求上进的性格是好的,活着总要有理想,拼一把。
但他在进城工作后抛弃前农村的女友,选择未来对他事业发展有助的新女友,又太过于现实。不过并不惊讶他的选择,今天又有多少为名为利为发展,把婚姻和事业捆绑的人呢。只不过有的人运气好,借势借力,又一直理智着,一辈子就过去了。但高加林呢?运气差了些,似乎命运很快就对他的选择做了惩罚的判决,而他本人在女友和未来的选择中,是有痛苦,不安和心虚的'。
倒是我更欣赏他最后的心态,努力过,冒险过,选择过,争取过,失败过。对于自己最后的结局,清醒的很快,平静的很快。当然,走出去对他而言任何时候都是梦想,但当没有任何希望时,他是接受现状的,他对乡人的愧疚,感恩,让他更显成熟和韧劲。只有这样的性格,才更有未来。齿刚易折,舌柔易存。
如果说遗憾,如果说可以避免他最后的结局,也许我对男主的建议,我得到的启示是,顺心而为。不喜欢的人不必勉强,不安的选择不必悲壮死撑,平淡的人生总比扭巴的人生要好得多。心安就是自己的准线,心安就是性格对结果影响的终极验证。比如理智的人不会有一颗玻璃心带给他的困扰;感性的人不会被自己冷漠自私的行为折磨煎熬。
高加林如果不那么激进,肯倾听内心的声音,也不会如此起落。当然我是以平头百姓,小人物的心态来审视。此法则不适用那些有勇气追求不成功则成仁结局的不平凡的人。
人生如戏,一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道选择题,每一道选择题带给我们不同的结果。我们无法保证,预判每一道题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最优的。唯一的解题思路----不求如愿,但求心安。
人生,路遥读后感篇2
本想给这篇文章定一个有点文学气息的题目,但经过漫长的思考与思想斗争后,我放弃。只好草草地拿了这干巴巴的几个字来填填这饥饿的、空白的纸。
干巴巴,是我对本书的第一印象,或许这一片片豆腐干一样的文章很符合将来的议论文形式,但那些过于繁琐的人名与那一小撮不符合现代思维的观点,让我觉得看这本书格外枯燥。
不过,我也不会因此就把书往桌上一扔,狠狠地对它翻一个白眼,骂:什么破书!毕竟不能因为人家的想法和自己的意见不同,审美眼光和追求与自己的根本不对路子,就一味地批评,盲目地讨厌。更何况人家的思想其实还是有深度的,否则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几百年都不变的经典台词时时挂在我们的嘴边呢?
在这本书中,我对《论无神论》这篇文章所论述的观点感到十分有趣与新奇,传播无神论竟然在作者眼里竟也是一种无神的宗教的宣传途径,乍看之下有些好笑,但仔细品味后才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几分道理。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什么神教,说到底也不过是给一类或者一群人制定的一种约束自身的一系列规则而已,而神的存在与否,也某种意义上也是给一种物象人化。当人类带着敬畏的心情膜拜神的时候,大多也是在膜拜他们所代表的特殊含义、膜拜人类所没有的特殊能力,膜拜他们想膜拜的,膜拜他们敬畏的——而这一切,在我看来,都会归向最终的起源:神奇的自然。
其实我认为科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自然,科学与神学的最大区别便是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科学总是本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谨好奇的特性,喜欢把什么都解剖开来一探究竟,了解他们的结构组成、物理与化学性质,随后盘算着该做怎样的实验,才能发现它们在哪方面可以被人类好好利用;而神学则是要求信仰者百分百敬畏他们的神,或者更贴切地说是敬畏自然。一场普通的雨都有可能让他们联想到雨神,如果再加几束闪电,宙斯庙的门槛说不定就被信仰者踩得差不多了。
当然,我想到的不仅仅是这些。真理、勇敢、家庭、死亡……那十几篇文章怎能涵盖得了人的一生?这或许是作者自己的人生追求罢。真理与谬误,勇敢与懦弱,幸福与痛苦,甚至笑着哭……(想反义词还真是头疼)这些本应是矛盾的一对对,却又如此和谐的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
或许人生并不是任何人能论述得全的,但作者还是给了我去思考的方向与大致内容,本书中也有不少真知灼见。若是日后想起,翻出这本薄薄的册子,看着那些我并不认同的论点,我想我唯一能做的便是,面对那些矛盾,将它们揉在一起,炖出精华,给自己慢慢享用。
人生,路遥读后感篇3
因为这本书是我和室友一起读完的,所以,比起故事本身的内容,我和室友一起讨论、争辩的过程,才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收获。
我和室友最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是对于男主人公——高加林的看法。
我读完全书之后就是讨厌高加林。因为他的性格而讨厌他,明明是农村人的出身却因为有点学识而自视甚高,看不起农村人,看不起生他养他的黄土地;因为他的始乱终弃而讨厌他,落魄时对同村的巧珍海誓山盟,进城工作之后对高中同学,富家女王亚萍却重燃爱意。
但我的室友虽然觉得高加林罪有应得,但她是同情高加林的。高加林是村里唯一一个有高中学历的人,父母都是农村人,他差一点考上大学证明他的确有能力。而年轻人有些傲气也是完全正常的,换作是我们,还不一定有高加林做得好。而他与王亚萍是高中同学,在当时两人便十分聊得来,因为身分差距彼此才没能表明情感,后来身分差距消除,爱意重燃是人性本然,论先来后到巧珍才是半路程咬金。
当然最后争论没有结果,但我们使劲翻书,各种举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且不断讨论“人生的意义”的深层内涵,才是这本书命名为《人生》的原因吧。
人生,路遥读后感篇4
简单的故事,明朗的线索,所谓的跌宕,名著《人生》即是如此。剥掉它华丽的外壳,呈现于人前的只有一个裸露的,懦弱的高加林,起码我是这样认为,就是我唯一的收获,
不得不承认高加林能干,正直,热血,但这丝毫都无法掩饰他是人生指尖懦弱的颤栗者的事实。他懦弱,并不是指他行为上的逃避,而是指他面对抉择的犹豫,软弱。正是由于他的懦弱,他躯壳表面浮夸的热血被一点点的吞噬,甚至于埋葬了他的爱情与事业,最终成为一具被懦弱之丝牵引着的人生木偶。或许你会说这是时代结出的悲哀之果,但作为幕布的时代何以能够左右真正的演员呢?时代只是客观存在的背景,是高加林自己在一次次懦弱的挣扎中抽干自己的热血,染红了时代,染红了那黑色的幕布。红与黑的交织正是那悲哀的极致色彩。
与腥红的真实的血液相对的无色的精神的血液了,你尽可以用它衡量一个人受过多少良心的谴责,它就是道德的沙漏,只是再没有翻转的机会,高加林就是在懦弱的愚弄下流尽了它最后一滴精神血液。他的血为巧珍而流,为年迈的父母而流,为朴实的村民而流,甚至为他的家乡高家村而流,他辜负了所有,伤害了所有,高加林越是被包容,他越是血流不止,他们越是给予高加林一颗火热的心,高加林的热血越是加快流逝。他必须为自己内心的懦弱付出应有的代价。于是沾染了精神血液的幕布有了自己的意识形态,那是一张张黑色的,嘲弄的笑脸,嘲笑高加林的懦弱。
卷罗斯著名尼耶斯夫彼斯基认为:人生就是在上地眨眼的刹那,倾尽自己所有的血液,在幕布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丝色彩,哪怕只是悲哀。
人生,路遥读后感篇5
连着读了巴克曼的三本书,一如既往的幽默,一如既往的充满人生哲理,也一如既往的给人带来温暖。
布里特-玛丽一直都是为别人而活,从来不曾表达过自己真实的想法,没有自我,内心孤独,直到被丈夫肯特背叛,独自来到博格工作,一切都开始变得不一样。
布里特-玛丽认真,刻板,干净整洁,不允许打乱事物的顺序,生活严格遵循事先制定的清单。博格是一个经济萧条死气沉沉似乎已经被人们放弃了的小镇。布里特-玛丽的到来,无形中改变了一些人和一些事,而她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博格开始生气勃勃,布里特-玛丽也在此找到了自我,一切都源于永不放弃。
说实话,我急切地猜测过结局,我想布里特-玛丽会留在博格,会选择彼此有些喜欢的斯文,然而看到后来肯特为布里特-玛丽所做出的不同往常的举动,我以为巴克曼会安排她随肯特回家,回到原有的生活中去。但是巴克曼没有这样,没有让布里特-玛丽选择任何一个男人,他让她选择了梦想,布里特-玛丽选择了为自己而活,去往了一直梦想的巴黎。
这是最好的结局。
巴克曼式的充满温情充满希望的结局。
寻梦,实现自我,哪怕你已年老,哪怕你曾经习惯于一成不变,哪怕你一直以来内心怯懦,都没有关系,只需面对自己的本心,无论什么时候出发,都不算晚。
人生,路遥读后感篇6
最初了解到尼克胡哲这个人,是因为在网上看到了他的一段演讲视频,看到没有四肢的他,对生活充满信心,乐观向上,心中倍感震撼。于是,网购了一本他的书《人生不设限》。与其他同类书一样,《人生不设限》是一本励志书籍,就是尼克胡哲的真实写照。
力克﹒胡哲的父母出生在塞尔维亚,后移民澳大利亚和美国。胡哲天生没有四肢,生下来时让所有第一眼看到他的人感到害怕,他只有一个长着两个脚趾的小鸡脚,但他从小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使生活不仅能完全自理,而且学会了踢球、游泳、骑马……一分钟能打43个字母。他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令人仰慕的成绩,拥有两个大学学位,是两家公司的总裁,还是享誉世界的励志演说家,走遍30多个国家,20xx年11月,尼克胡哲专程来到四川,在地震灾区探望那里的孤儿,以自己的经历,勉励他们不要放弃。他天生没有四肢,却用乐观、坚强、感恩活出了比寻常人更精彩的人生,用他的幽默、他的故事激励着众人。
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把一个没有四肢的人扔在了这个世界上。父母不是用笑脸迎接他的出生,而是在绝望的痛哭中迎接他的到来。父母最终没有放弃这个注定坎坷一生的生命。胡哲就在父母的帮助下,顽强地寻求常人的一切。
一个认为结束生命就结束痛苦的人,一个在绝望边缘徘徊的人,最终有了这么大的成功,我想,原因只有一个:证明。为了证明他能不能跟常人一样,而且比常人做得更好,他付出了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努力。立起身子对一个常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而对胡哲来说,却练了无数次,最后终于成功了:用额头抵住墙壁,再一寸一寸地立起来。克服生理上的障碍如此,克服人生的种种障碍更难想象。胡哲说:有时候,你可能觉得自己的目标就快要实现了,结果却功败垂成。但这不是你喊停的理由。只有拒绝再试一次的人才会被打败。我想这句话应当是胡哲用汗水和泪水写出来的。
命运的分配是不平等的,好在改变命运的路是敞开的,就看你能不能抓住,有没有毅力了。胡哲用自强不息证明了这一切。
胡哲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却用善心回报世界。
有个叫马丁尼兹的小男孩简直就是胡哲的翻板,也是无四肢的人。胡哲说:用自己的成功鼓励着他,而我的父母可以帮助他的父母。他不必经历我所经历的,或许我可以让他少受一些我受过的苦。很朴素的话里透出一个博爱的胸怀。他用自己的行为感动和鼓舞着许许多多脆弱的生命,让他们变得自信坚强。命运给他的是困苦,他带给世界的是微笑是力量!
书中处处闪耀着他不怕身障羁绊的宽广胸怀,不怕嘲笑讽刺的坚定信念,不怕苦难艰辛的快乐心态,不怕逆来顺受的乐观豁达。所以曾经艰辛的路对于尼克胡哲来说变得无限宽广,也无限的悠游自在;所以他能够看到正面,不因负面陷入苦痛;所以他能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为自己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合上书本,你不得不为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折服,他的坚定、乐观、豁达历历在目,没手没脚,当然会造成许多的不方便,但是尼克胡哲却能将缺少四肢的本能化成意志和心智来克服困难,让自己的天地处处不设限,自由自在的来去自如,这就是心态和决心的问题。面对生活的重重考验,尼克胡哲也曾有过悲伤、有过烦燥、有过放弃,他之所以能从困境中走出来,就是因为他有始终一个坚定的信念——永不放弃。尼克胡哲说: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存的希望及目标!,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缺,他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坚持,什么叫做永不放弃。尼克胡哲能做到的,甚至是健康人都不曾企及的,他以执着的梦想,不懈的努力创造了奇迹,给人以热情、勇气、信念、坚持的力量。在尼克胡哲的脸上,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他的笑容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尼克胡哲的故事深深震撼着我,他给我们的心灵注入了强大的力量。想想,现实中有些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就萎靡不振,垂头丧气,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更甚者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去看看尼克。胡哲的经历吧,他的故事会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认识生命,从中受益。这本书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面对困难的勇往直前,更是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信念,也教给了我们在面对困惑时,如何更好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命运多舛,但人生不设限!
人生,路遥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