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将书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指导生活,要想深入理解作品,写读后感能帮助我们提炼出核心观点,下面是好文汇小编为您分享的《陋室铭》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陋室铭》读后感篇1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因主张创新,得罪了大臣,被贬去做安徽省和州通判,到了当地被还被百般刁难,最后只能往在简陋的屋舍。刘禹锡也便是在此时作了《陋室铭》一诗。
全诗紧扣“陋室”二字,以“德馨”二字率领全文,表达了诗人被贬之后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在种自然的环境下仍然豁达、乐观。在日常生活中弹弹琴曲,阅读一些经史,品味这雅趣风俗的生活滋味。“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啊,诸葛亮、杨子云这些大人物不也住在简陋的屋子里吗?所以我也要做个有伟大志向的人,只要我品德高尚,陋的屋子对我来说也无所谓,从诗中我感受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这让我想起我外婆家邻居的一个小姐姐。第一次和小姐姐认识,就是被她正在读书的场景给吸引的`。我不自觉地走进她家,那是一幢破旧的小两层屋楼,里面的装修十分简单,但满墙的奖状让我很是意外。我不禁佩服起她来。后来我俩认识了,每当我有不懂的问题就会跑去问她,小姐姐每次都会很耐心地给我讲解。后来听外婆说小姐姐读书很刻苦,已经考上重点高中,还发誓以后要考上清华北大。我暗暗地想,我也要向小姐姐学习,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不能缺乏上进努力的决心。这不也正是《陋室铭》教会我的么?
《陋室铭》读后感篇2
我喜欢古诗文,在诵读中,我独享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赏心悦目;品味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欣赏了“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湖光山色,但我更对《陋室铭》情有独钟,它给我淡淡的香,悠悠的甜,是真,是纯,是美。
?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他在文中托物言志,通过赞美陋室,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志趣。我觉得我家生活环境和他笔下的陋室有几分相似,“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我家在一个普通的小院里,没有花园洋房的精致,但小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绿树的影子也时常映在我家窗户之上。我家很简陋,雨天还常漏雨,但爸爸妈妈待人诚恳热情,经常有好朋友来家做客。虽说不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但他们都是善良的叔叔阿姨,在他们的交谈中,我也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我感到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每天我做完功课,我用古筝弹奏《渔舟唱晚》《云水禅心》时,爸爸在旁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妈妈在厨房快乐的做着家务,正所谓“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刘禹锡志存高远,身居“陋室”而声名远播,源于他“德馨”。我立志要做他那样的人,不爱虚荣,不慕名利,从小加强品德修养。特别是想到我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虽说条件不怎么好,我也不觉感慨到“何陋之有”!
《陋室铭》读后感篇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开心。书架上存书,窗台上摆笔。谈笑有知己,往来无路人。可以说理想,谈天地,无成绩之烦扰,无作业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吾常曰:“何陋之有?”
没有阳光的日子里,埋葬阴霾;在梦想破灭的时刻。扬帆起航。充满希望,努力追求,不曾放弃,持之以恒。这一切一切的思绪皆在陋室之中。
陋室承载了太多太多,悲伤失意,欢歌笑语全都尘封起来;陋室记录了太多太多,朋友间的嬉戏打闹、谈论争吵,亲人间的温馨和谐、关爱照料全都收藏起来;陋室也酝酿了太多太多,追求理想的豪情、抛开一切的淡然……
很安然的.抱着双腿做在墙角,凝视窗外,发呆。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任凭夕阳的最后一抹残辉从眼前逝去。远去了春夏秋冬,暗淡了风霜雪雨,动一动。该醒了。习惯于用兰色的玻璃片看周遭的世界,淡淡的忧郁与孤寂,带着一身的疲惫,前行。
陋室的港湾,沉默中的悲哀。窗外繁星依旧,只是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人海茫茫,又有谁会注意茫茫天地间孤独等待的我。没有泪水,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有的只有孤单。
逃离了压抑,摆脱了失望,生活的阳光透入了,色彩斑斓。站起来拍拍衣服上的土,该走了,休息不代表停止,路还在继续,走了……
陋室给予我的是精神,不是梦想。休息后的路还得你走,生命的痕迹早已划过,搜寻不易,早已远远逝去,路途漫漫,一切随缘。
七彩光绚烂夺目,驱散了忧郁。陋室更多的记录着心情。休整好了,该上路了,努力前进,就让那些不愉快的心情永远埋葬了吧……
不知这已是埋葬的第几份心情,陋室也总是默默地接受与封存,抑或陋室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寄托而非现实吧……
《陋室铭》读后感篇4
财富,很诱惑人,然而,大千世界,拥有它的人并不多。那么,当它不属于你的时候,你应当用一种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呢?读完《陋室铭》一文,我感触颇多。
在人生路上,我们不能把这短暂的一生耗费在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上,最终沾得满身的铜臭味,以致身心疲惫。只有不贪慕虚荣,不奢求,安贫乐道,才会有恬适的心情。尽管只有“陋室”,但是“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劳形”。这种闲然和怡雅,正是金钱所难买的。
俗话说: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愉快;钱可以买到谄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
透过这些,我看到了另一种境界,看到了一种我所推崇的精神――在现代这个商品经济的世界里所需要的精神――淡泊。淡泊,并非没有欲望,属于你的当仁不让,否则,你会失去良好的机遇,千里马若不珍惜与伯乐相遇的'良机,那么它永远只会是一匹凡马;不属于你的,不要刻意追求,否则你会付出太多的代价。
淡泊,能让置身于纷忧中的你在心中开辟一方净土,让你的心如一面明镜,折射出人间万象,令你保持清醒。花花世界里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的欲望,也就有了因满足不了欲望而产生的太多不满。一个若想从容处世,就必须以淡泊为伴。
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无所追求,而是以脱俗的心灵对待人生。有人说过:“唯有那些不注意物质缺憾的人,才可以集中力量去追求精神上更可贵的东西。”正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淡泊的心境,在大千世界中努力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吧!
《陋室铭》读后感篇5
刘禹锡的“陋室铭》篇幅短小,语言优美,音韵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这是刘禹锡被和州策知县逼迫后愤然提笔写下的文章。”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纵然是一间陋室,可仍然因刘禹锡如蕙如芷的品德所需陶,成为一方清幽宁静的净土,彻底把“陋”字翻转过来,达到了"不陋"的完美境界。其实这陋室虽比不上雕梁画栋的皇宫,比不上巧夺天工的琼楼玉宇,可它没有人间的嘈杂。亦没有红尘的喧哗。心在这间陋室自然会得到解脱,性情也能得到修养。作者在陋室里安贫乐道,也不会觉得这间屋舍简陋。君子的豁达乐观不同于小人的狭隘思维,正是这种高风亮节使得陋室不"陋"。
还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快乐的颜回,随遇而安,从不曾有怨言,从不追逐名利,从不改变志趣,这样的“贫贱不能移"的坚定意志,让后人油然而生敬仰之情。他们不与世俗的小人同流合污,高远鸿大,洁身自好,这正是君子的`风度,正是君子的德行。
刘禹锡其实也是一位颇有抱负的文学家、政治家,曾写下”种桃道士何处归,前度刘郎今又来”这样的诗句,其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赫然而现。唐顺宗时,他同柳宗元一起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遭多次降职,可这仍然改不了他的决心,几度重来。也正是高洁傲岸的节操,才有《陋室铭》这样的千古绝唱。
《陋室铭》读后感篇6
在有人的地方,往往建筑是必不可少的,它使一个人不须居无定所的生活,亦会让一个人在世事沉浮中能感受到温馨,那不仅仅只是自己的房子,更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可以任由自己支配的地方,可以说是一个普通人最有存在感的地方,是人们的港湾。
像如此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是否要装点得花枝招展一般,使自己更加享受,也更加体面呢?或许并没有那些必要,因为房子它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让你的生活更加舒适,并使你能有一种潜移默化中的温馨与存在感,何必去过多强求。唐朝刘禹锡在其《陋室铭》中提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也许是在他“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里隐居才对,他在自己的陋室里建立起自己高洁的品格,也觉得自己闲静的隐居生活是一种志趣。在这无限的志趣里,也才能将管弦丝竹归类到乱耳的杂音中去,把很多人追求的高官厚禄视作粪土。
也许正是过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追求,才造就了对一切荣华富贵的如此淡泊,这也造就了那不朽的诗篇与其乐观、直爽的性格。
对于刘禹锡,以及同他一样千千万万的文人墨客,他们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隐居在世间,而他们达到自我人生的满足了吗?也许他们没有机会去达到治国平天下,但他们退而求次的乐趣却在不同的地方体现:李白游走于世间的山石草木之间,才能描写出或充满豪气或婉转动听的诗篇;陶渊明在隐居生活里与世无争,才有了闲静、美好的田园诗歌……由此观之,许多文人墨客都在不同的地方得到了他们精神上的满足,而那些被世人所熟知的诗文字画,都是他们在精神饱满或对世事愤激之际的产物,它们亦是在表达作者心中那酸甜苦辣的情绪。
因此,精神的是否充足并不分贫贱与富贵,如果有的人有钱,就算是在挥霍时也应该去品味生活,如果没有去品味与欣赏,没有自身的愉悦与感受,那也就只能算是财富的充裕,并不是精神上的满足。人如果没有精神上的满足,就算是他做出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大事,那么他也是不幸福的,因为他不知道满足或是欲望太大,都是不好的,甚至会走向极端。
《陋室铭》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