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心得体会的频繁使用,在写作上面需要注意不少方面,在很多人情况下自己的内心有了新的启发之后,都是要认真写心得体会的,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观航天馆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观航天馆心得体会篇1
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文昌航天发射场视察时强调,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场,是我国深空探测的重要桥头堡,在我国航天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强化使命担当,勇于创新突破,全面提升现代化航天发射能力,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仰望“星辰大海”,脚踏发射实地。我们不能忘却纯净的初心、团结的力量和崇高的精神,要扬“一流”鸿鹄之志,逐九天揽月之梦。
扬“一流”鸿鹄之志,逐九天揽月之梦,莫忘“安全帽下晒黑脸”的纯净初心。唯有坚守最初的心,方能走最远的路。从长七、长五首飞,天问、嫦五问天,到执行我国空间站建设阶段发射任务,再到今年我国将完成空间站建造任务,天舟四号、五号货运飞船和问天、梦天实验舱将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文昌航天发射场能够一路踏着星辰走来、面向未来,在于她从未忘却过自己的初心使命。文昌航天发射场虽然独具“纬度低、发射效费比高”“射向宽、安全性好”等优势,但其发展前进道路上也潜藏着超强台风恶劣气候、工作条件艰苦等艰难险阻。曾几何时,“天天汗水湿衣裳,地源小学住板房。安全帽下晒黑脸,电动车上业务忙”,这就是发射场里劳动和工作的生动写照。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们不能忘记初心使命。
扬“一流”鸿鹄之志,逐九天揽月之梦,莫忘“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力量。曾几何时,许多村民得知文昌航天发射场将落户家乡,激动地说:“这是国家大事,也是我们老百姓的大事,希望我们家乡能尽快变成发射场,让‘嫦娥’‘天宫’从这里升空。”村民们为了支援发射场建设,把学校楼房捐给发射场建设指挥部,后来航天人在发射场附近建起了航天小学。当发射场上的火箭轰隆声与校园里的琅琅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时,无数航天报国梦就从这里起航腾飞了。村民们说:“只有祖国强大了,我们才能挺直腰杆。你们火箭能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没有村民们对航天事业的大力支持,航天发射场无以建成;没有全国人民对航天人逐梦太空的支持,航天强国无以建成。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们不能忘记团结的力量。
扬“一流”鸿鹄之志,逐九天揽月之梦,莫忘“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崇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文昌航天发射场时强调,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都是支撑文昌航天发射场航天人追梦奋斗、创造奇迹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脚下看似踏着星光,实则步步向着高峰和险峰攀登,用脚步丈量着星空探索的长征路。“为了任务不惜一切、为了任务义无反顾”,这是发射场全体科技人员的战斗口号;“越是艰险越向前”,这是发射场先锋者们的昂扬奋斗姿态。扬“一流”之志,逐九天之梦,我们要大力弘扬这样的崇高精神。
观航天馆心得体会篇2
2003年10月15日,我乘坐“神舟5号”飞船开始了中国人征服太空的飞行。
飞船进入了预计的轨道,我的身体飘飘欲仙,感到十分的不适。过了一会儿,飞船便载着我,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太空。我稍作调整,便立即向九泉发射中心作出报道:“身体状况一切良好,请放心。”接着,我便开始工作了。通过航窗,我看到人类的母亲——地球。那是一个蓝色的球体。它像一个美丽、可爱的少女,身穿着水蓝色的纱衣。地球上的山脉、航道清晰可辨。我再换了一个方向看了天空,我看到了热情奔放的太阳。“哇,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丽的太阳。”太阳的表面是一片火海,泛着火红的微波,放射着强烈的光芒,仿佛要把人烤焦了似的。飞船快速地飞行着,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分外迷人。我还看到了神秘莫测的黑洞,金光灿灿的银河,皎洁明亮的月球……总之,在船舱里我可以大饱眼福了一番。宇宙的美景令我应接不暇,叹为观止。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与激动,拿出微型摄影机,拍下了这些美丽景致。
此刻,我思绪万千: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给我的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想到这儿,我不禁提起笔,记下了我所有的感受。我把中国和联合国的国旗升起来了,它代表了我们13亿中国人的美好希冀。我想,这次飞行,是一次给我国争气的飞行,无论如何我都要完成好这项神圣的使命,因为它可以拉短了我们和美国之间的距离。这次飞行一旦成功。那么中国在世界可以出人头地了……
不知不觉,飞船返航了,走出船航的那一刻,我笑了。
观航天馆心得体会篇3
甘肃发射卫星发射中心作为中国唯一具备载人航天发射能力的发射场,自此成为旅行的dream list上不可替代的一个目的地,当亲身见证神舟十三号火箭的成功发射,伴随着耳边巨大的火箭发动机轰鸣声,被定格的那一刻,美梦已成真,妙不可言,码高火箭少年团,一同见证这一生命中独特体验,此刻这分这秒,深深值得铭记!
近日,码高教育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共同发起了“星万里神舟闯星海”航天研学营已经启航!
来自全国各地的码高火箭少年团度过了一个忙碌而又收获满满的研学之旅。
16日凌晨,基地的孩子们近距离亲眼目睹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2f运载火箭震撼升空,送第二批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见证航天员荣耀出征。
本次码高航天研学营提供的是火箭发射全景参观平台,俯瞰发射场,观礼vip位置,距离发射塔只有1.8公里!感受声音与视觉带来的双重震撼。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下方,有直径9米深18米的导流槽和蓄水池,导流槽将火箭尾焰导向侧方蓄水池,防止尾焰倒卷烧毁火箭,蓄水池则用来吸收发射时的热量并中和燃烧生成的有害物质,火箭发射瞬间就可以将下方存储的数百吨水蒸发殆尽!
近距离观看更加雄伟壮观,孩子和家长们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据媒体报道,本次是中国载人航天今年第二批航天员即将出征太空,据悉此次航天队伍将由三名宇航员组成,其中一名为女性宇航员,这将开创我国女宇航员的新历史。在此次航天任务中,他们将在空间站停留6个月的时间,完成空间站关键技术的相关验证工作,为下一步的空间站建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真实的感受卫星发射能极大地撼动孩子对航天成果的认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让孩子真切体会科学的力量,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以注重事实、逻辑分析、质疑和验证为方法论的科学思维!
航天营接下来的安排也非常丰富且有意义。
在近距离观看十三号载人火箭发射后,研学营的家长和孩子们走进神秘的基地探索,见证中国载人航天发射中心。
大漠戈壁 中国开辟走向太空的起点
1958年,酒泉东北的戈壁荒滩上开进了一支部队,一座航天城拔地而起!成为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世界三大发射场之一;先后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枚地对地导弹发射、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远程弹道导弹、第一次"一箭三星"、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发射搭载服务、第一艘载人飞船等...我们将在这见证航天员出征。
在基地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参观游览载人航天发射架、火箭组装厂房、测发指挥控制楼。熟悉了基地环境,在飞向月球全景平台参观,俯瞰整个发射场,看到了雄伟的发射塔架,并留下合影。
在参观历史展览馆的时候,专业老师分享了一个航天研发的见闻趣事:在缺资料、缺设备的困境下,白天,科技人员顶着烈日扛水泥、搬砖头、打地基,进行各项建设;夜里,守着煤油灯啃书本、画电路图,拿着用罐头盒、三合板制作而成的简易模型展开研究。
经过基地的参观,孩子们早已对火箭的外观部件非常熟悉,制作火箭模型,需要动手和脑力思考结合,孩子们在组装过程中培养结构和推理思维,与同伴的合作还能让孩子的信心和成就感倍增。
在学习之余,研学营的家长和孩子们也没有错过酒泉当地的特色景点-金塔胡杨林。
漫步在如潮如汐,漫无际涯的金色胡杨林中,沉浸在金色幸福的遐想中,亲临其境,领略胡杨神奇的韵美,看到了胡杨品味了沧桑之美,领略了胡杨的顽强,感悟生命的绝唱。
“航天梦”已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和骄傲,码高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共同发起的“万里神舟闯星海”航天研学营是一次圆梦行动。
火箭少年团走进航天航空科技研学,在这里的亲身经历虽然短暂,却也弥足珍贵,不但亲眼见证了卫星发射,还了解了中国航天发展的历史,在团队中培养了集体意识,也锻炼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伴随着耳边巨大的火箭发射轰鸣声,一同见证这一生命中独特体验,值得深深铭记!
观航天馆心得体会篇4
是谁为了中华民族复兴漂洋过海异国求学?又是谁为了祖国强盛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从头开始?是谁奠定了中国核弹事业基础荣获“两弹一星”的国家勋章,又是谁将一生风斗献给了祖国母亲?是他,以身许国,严谨治学,赤胆忠心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动荡之时,他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科技才能强国”,他立志为中国之崛起而发奋读书。他通过聪颖的天资和刻苦的付出,以优异的成就留学美国。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报效祖国的初心,将自己全部的力量都倾注在原子 弹研究上。他夜以继日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工作手稿越积越多,逐渐堆成了一座小山,成为了美国科研机构核心成员。当他收到新中国母亲的召唤,他眼睛里闪烁着报效祖国的光芒,利索的整理好手稿,收拾行李,准备回国。美国人知道钱学森有着非凡的才能,便极力阻扰,大使来到钱学森家中说:“先生,如果你留在美国,我们会支付你一笔酬金。”钱学森挥了挥手,眼睛里放射出坚定的光芒:“中国需要我,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必须回去!”大使被他的赤胆忠心所震撼,只得恭敬地放行。
回到祖国的怀抱后,钱学森开始不分昼夜地演算,他深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必须万无一失。他将美国的先进技术与自己的大胆想法结合,加以创新。他的笔尖在纸面不停地书写,眼前似乎浮现出曾经中国人被外国人欺侮的画面;他想着中国往年的贫穷,落后,心中在呐喊:“用科技引领中国前进!”
1960年11月5日,中国的第一枚导弹飞向天空;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 子弹在空中开出一朵绚烂的花朵;1970年4月24日,中国的第一个卫星在太空遨游。这是中国崛起的象征,这是世界瞩目的辉煌,这是钱学森等爱国人士心血的结晶!
哪里有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我最崇拜的便是那负重的人,那位以身许国,严谨治学,赤胆忠心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观航天馆心得体会篇5
一直以来,登上月球就是我的一个梦。我想到月球上去看看是不是真的有嫦娥和玉兔,嫦娥到底有多漂亮,玉兔到底有多可爱。今天,我终于作为一名航天员登上了梦寐以求的星球——月球。
飞船发射成功,在黑茫茫的太空中飞行了一段时间,便以制定好的路线,稳稳地落到了月球表面。我从发射舱往外看,月球的地面坑坑洼洼,好像是被不明陨石砸出来的一样。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小心翼翼地解开了安全绳。没想到,我竟然像一只气球一样,飘飘悠悠地浮了起来。我既惊喜又紧张,在发射舱内“飞”过来“飞”过去。玩儿得正开心时,我不争气的肚子开始发起脾气——“咚、咚、咚……”开始打鼓。于是,我拿出一个小盒子,只见里面的饭菜被切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我把小盒子先固定到架子上,从里面拿出一块饭团。由于缺少地球吸引力,这些饭团儿处于失重状态,它们都一块儿一块儿地漂浮在空间中。于是,我瞄准时机,“啊呜”一口把饭吞进了嘴里,就像游在水里的小鱼惬意地吞食鱼虫子。嗯,味道不错,没想到在太空中也能吃到我最喜欢的葱花炒鸡蛋。
吃饱后,我准备出去走走,便穿紧太空服,戴好太空罩。然后,我打开舱门,深吸一口气,轻轻一跃,便跳出了发射舱。这一刻,我不敢相信,我竟真的登上了月球!
我慢慢地向前迈动双脚,能清楚地感觉到我的脚步轻飘飘地,只要稍微一用力,便可以毫不费力地跳到空中。我轻轻按了一下太空衣上的方向遥控器,感觉到一股柔和的推力轻轻地推动着我,向着我要去的方向前进。
这时,我从宇航服的侧面拿出一面鲜艳的中国国旗,像在电视上看到的其他宇航员那样,把它轻轻插进了月球的地面。这一刻,满满的自豪感与喜悦感在心中油然而生,我为我们祖国的强大感到无比骄傲!此时,我真想大声地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通过我的歌声,我要让全宇宙都知道我们的祖国——中国!可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是不会传播的。
返航时,我静静地看着窗外的美景:一颗颗星星又大又亮,像一粒粒碧玉珍珠点缀着茫茫宇宙。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以前在家的时候,星星都是一闪一闪的,现在怎么不闪烁了?想了想,恍然大悟,因为缺少空气,太空中的星光不会被散射,所以不会出现“眨眼睛”。还有火热的太阳,它依旧威风凛凛地悬挂在空中,散发出夺目的光芒……宇宙的八大行星尽收眼底,每一个星球散发着令人说不清的神秘与美丽。看着这别具一格的美景,我真的是发自内心的震惊与感慨!
最后,飞船缓缓降落回地球。我出舱后,回想着在月球上的一幕幕,总感觉像做梦一样。
观航天馆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