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辛亥革命心得体会8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可以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管理情绪和处理问题,为了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你知道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辛亥革命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读辛亥革命心得体会8篇

读辛亥革命心得体会篇1

开始关注这个电影,是因为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一张它的海报,上头写道——“我们的历史,从那里开始。”然后我开始拼命回忆,古代历史真正的起点大概是在夏朝,近代历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当代历史的起点是建国,哪儿跑出来一个辛亥革命。看着看着突然反应过来了,哦,是繁体字的海报,瞬间明白过来了。所谓的我们,其实指的是我们的台湾同胞。

我发现此刻的国人评价历史电影,都不会先评价电影本身,而是滔滔不绝的讲述所谓的意识形态。这部电影是我在历史课上看的,原因很简单,在它上映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听说还有这么一部电影。,学校、车站、广告,不明白有多大的噱头,以至于电影上映了两个月还有无数国人疯狂追随。而《辛亥革命》,同样是历史片,同样是巨星云集,同样是壮观的战争场面,却无法得到人们的追捧。

大陆有一种很特殊的电影分类,叫做“主旋律电影”。什么是主旋律,其实就是红色,红的让你炫目。可能有些不明真相的人们会责骂当今的学生,为什么我们对于那些主旋律电影那么没有热情,难道就这么不爱国吗?那么我要说,我们不是不爱看,而是觉得它们可是是历史书的翻版,可是是把历史课上的东西搬到了银幕上。我们来看一看吧,不论是《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还是《辛亥革命》,哪一个不是正史正谈,大而俗地描述历史的流水账。它和大陆的电影“主旋律”是分不开的。为什么我们不爱看?因为那段历史我们早已熟悉,电影如历史书一般将正义给予给革命,让我们想起——“辛亥革命的意义?”“这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所以说它其实是给老百姓普及历史常识的一部片子。再看外国的一些历史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莱恩》,都是从一个个体事件,一个看似很小的事件来从侧面审视历史,而不是像我们的电影从1911一向哗啦一下讲到1921。我并不是说国外的电影就有多好,可是的确,外国的历史片拿到大陆来放,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得懂。说到那里我们肯定都懂了,我们国人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连辛亥革命是哪年发生的,牵扯到的人物都是谁还不清楚,那么何谈对于历史的拓展与反思?如果我们对于历史已经有了自我的确定与解读,那么我们的电影是不是也能脱离“主旋律”的束缚?

既然形式上不能吸引群众,那么必将从另辟蹊径,从电影的场面和剧情来下功夫。能够说《辛亥革命》在这一点上做的还是很好的。还记得当初我怀着怎样的爱国情怀到电影院,却看到我们的伟人在打情骂俏,不亦乐乎,影院里时不时的传来悦耳的嬉笑声,而这部影片带给人更多的是反思。我庆幸黄兴和徐宗汉的感情停留在最完美的地方,保留了历史本身的神秘感和严肃感,让它至少能够出此刻历史课上。

让我感到悲哀的是,这一段蔚蓝色的历史,却被红色染的不红不蓝。大陆的近代史电影总是让我很无奈。过分的束缚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这是此刻的社会每一个家长都明白的,就像写随笔能写2000字,写作文却憋不出800是一个道理。可是我们的制度却不允许“非主流”电影的发展,似乎“三民主义”并不是他所宣扬的资料。我们背过无数遍的辛亥革命的意义去哪了?我们张口就来的“三民主义”得到体现了吗?

可是在这种畸形的审查制度下,《辛亥革命》已经算是很不错的片子了。从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要去总统职位的原因。它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洗脑,很好的脱离开我们大陆的现状,至少还原了真正的史实,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相。

从意识形态上说,我相信《辛亥革命》是有所提高的。_之后,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电影出现。它对于袁世凯和黎元洪的刻画,还是相当令我感叹的。袁世凯或许是第一次这么光鲜亮丽的出场,在背负了叛国,复辟的骂名之后,这位历史人物的命运总是不怎样样。可是撇开道德不谈,他的军事才能,谋略与勇气,能够说后无来者。他是一个政治人物,而不是一个流氓,不至于让我们恨之入骨。孙淳很好的诠释了他,虚伪,可是令人敬佩。黎元洪处事的畏首畏尾,和他在战场的风云四起英明指挥,绝对不是简单的形容词能够描述的。其实历史人物本身就是复杂的,伟人也不是上帝。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名的人,必须有他的过人之处,影响全凭后人给你创造的环境,就像我们和大陆对岸的同胞,文化相通,政治却不相融。如果你只是随波逐流,那未免太单纯了些。

另外,它对于西方势力的演绎也很出神入化。一向以来,我们对西方侵略者都是抱有消极态度的,可是从《辛亥革命》中,我看到了冷静,明事理,没有偏激的西方人。从荷马李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人性中光明的一面,看到政治、经济利益争夺背后的,超越国籍的信念。历史并不是儿女情长爱恨情仇,而是理性的,有规律可循的。战争或革命或许只是利益的取舍,但它们的背后,也有人性的一面。

所以我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大陆也能够带我们走进蓝色的历史,没有红色的激烈与热血,却富有蓝色的理性与冷静。活力太久,我们需要沉淀下来,从另一个角度去爱国。

读辛亥革命心得体会篇2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

辛亥革命离开现在已110周年了。岁月更迭,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聋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这枪炮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也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卓越贡献和光辉的业绩,这场革命所产生的伟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它所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它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意义,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今天,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作出更加符合实际的评价。《礼记》中有一句话,叫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正是这一信仰的坚定实践者。我觉得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主要在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在中国深入人心。

读辛亥革命心得体会篇3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正向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诉说着革命人的壮举,在战争在血泊里,他们为民主捐躯,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用生命编写历史的新章。

?辛亥革命》介绍了清末政府的腐败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财,人民的生活已到了穷途末路了,加上帝国主义不断向中国政府的经济,文化侵略,中华民族受到这种侵略,不仅人民无以聊生,连国家也面临覆灭的命运。孙中山先生看到这种情形,知道国家面临存亡关头,如果不推翻满清政府,便无法拯救中国,于是就集合许多同志进行革命工作,那时他年纪只有20岁,当时他是以学堂作为宣传革命根据地,并利用行医看病的机会向外一步步发展,吸收同志,到了一_四年,甲午战争时期,孙中山先生组织兴中会革命组织才成立,从那时起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才一次次展开来。

中国人民为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用了整整以个世纪的时间,进行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在革命斗争中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又充满着胜利和失败,前进和短暂的后退,。我们重视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虽没有成功却足以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清晰地记得那一幕,黄兴率领“先锋“160余人,毅然地向两广总督署发起猛烈地进攻,成败得结局早在意料之中,但为了”废除专制,创造共和“,所以事虽不成,还要去做,意料之外的是志士们就义时的从容与慷慨,这些大部分是青年学生,但他们表现出来的勇敢,坚韧和那纷飞的血肉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他们杀死管带金振邦,放火烧督署,攻袭水师行台等处,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孤军奋战,坚持以昼夜而失败,黄兴、朱执信等负伤后化妆逃跑,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壮烈牺牲。,看到这里你回游怎么样的感想?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的人们怎么能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得不是追寻梦境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

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没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去回顾他,铭记他,并将它给我们传递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欲聋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辛亥革命这部电影精益求精地塑造了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为今天的观众提供历史营养,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敢闯、敢干、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具有爆发力,原创力,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

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跃出东方地平线的一轮绚丽的红日,这轮红日是注定要高高升起来的,中国已成为了综合国力强盛的大国,我们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而自豪,更为即将到来的明天而意气风发。世界有一天会再次向中国寻求文化活力,创新思想,世界将在最好的国家帮助下获得新生。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即使前方道路崎岖,我们也要勇敢直前,因为,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教师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就像教师在观影前讲的那样,此刻的我们对祖国的历史了解得太少了,能经过这样的方式深刻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回顾当年的腥风血雨,这样的学习对我来说十分的有意义。

影片的一开始烈士秋瑾的话就引人深思: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正是有无数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革命者,在那个风雨摇曳的年代,抛家弃子,献身革命,才拯救了中国,拯救了中国人民。

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回望百年辛亥,缅怀革命先贤,作为一名当代当学生,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我要始终如一地做一名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当今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读辛亥革命心得体会篇4

每当经过球场路时候,我的脑海里就会闪现出“六大堆”三个字。我是从妈妈的口中知道这三个字的。六大堆什么?六大堆沙子?六大堆石头?还是六大堆书籍玩具?不,都不是,是六大堆英雄烈士的尸骸。

首义之枪躺在博物馆里,宁谧中回想那萦绕耳畔的百年前的第一声枪响;首义之门伫立在闹市中,喧嚣中静看百年来的车水马龙世事变迁;而“六大堆”---汉口球场路口的一隅,在人来人往中默默守护着百年前的英魂,笑看云卷天舒。这里,没有苍松翠柏,没有玉砌雕阑,小小的园门守护着六块写着“铁血精神”的水泥墓碑。

水泥墓碑下,那些在辛亥革命中,应着敌人枪响倒在血泊中的英雄烈士们早已在这里长眠。当时敌方气焰嚣张,以至于烈士们暴尸街头,没有一个人敢去收埋。最后还是由“善堂”出面派人验收集中的。牺牲的烈士太多了,一堆码不了,两堆,三堆……五堆,还有余,六堆!于是,在尸骸的旁边分别挖六个大坑,把烈士们一起放进坑里,很挤很挤。他们相互依偎,宛如他们仍在并肩作战。一杯杯黄土将他们掩埋,一个个土包隆起了,他们的骨骸变成了六大堆黄土,而且堆头不小,从此,武汉的这里就有了一个新的地名---“六大堆”。

那些烈士从何而来?不知道,他们又是姓甚名谁?不知道。他们国尔忘家,公而忘私,他们为了国家献出自己仅有一次而又宝贵的生命,他们静静地躺在“六大堆”下,他们的墓碑上虽然没有孙中山先生的题字,但他们依然浩气长存。

妈妈说如今很多人都不知道“六大堆”,就是从小生长在武汉市的人也不一定知道。但,一旦你了解知道,你就会明白那朴实无华的名字背后的隽永;一旦你了解知道,你就会带着深深的崇敬去缅怀辛亥革命中壮烈牺牲的革命者,缅怀那百年前的壮烈,缅怀那无怨无求的高洁!

读辛亥革命心得体会篇5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任羽萱

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伟大的历史功绩,但它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局面很快为军阀混战所代替,革命的成果也被袁世凯所攫取,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志士仁人们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铸就了弥足珍贵的辛亥革命精神。今天,我们仍然要继承和弘扬辛亥革命时期志士仁人们的革命精神。

哈思宇

今天,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由今天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了无数人民英雄,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是他们用献血和生命换来的。11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根本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安定团结的内部环境,更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统一是历史大势,也是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必走之路。吾辈应自强,振兴中华!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我们要让英雄先烈看到今天和未来祖国繁荣昌盛,富强奋进的新画面!

铭记,一百多年来,国人对于宪政的追求,未尝隐匿,无需害羞,只要阳光照得到,就必定反射在人间,正如孙逸仙常云:天下大势,浩浩汤汤。又正如毛泽东所言:这不是阴谋,这是阴谋。所以那些遍布于全过各地的中山路,就其寓义来说,其实叫人民路更加贴切,象征着,人民通向理想祖国之大道也。中华民族错过了很多机会,中华民族还有很多机会。

4刘安琪

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担当起民族救亡和复兴的重任。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无法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彻底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发展权、政治权等根本权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带领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天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下,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当家作主,民生持续改善,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当年的夙愿正在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向着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况雅丽

一百一十年前,在革命先驱孙中山的领导下,大批热血青年,他们个个才华横溢,但他们离开了富裕的家庭,离开了自己的亲人,抛头颅、洒热血,战死在沙场上,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努力。终于,辛亥革命在1911年10月10日发动了,推翻清朝,迎来了中国的新纪元,从此翻开历史新的一页。

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回望百年辛亥,缅怀革命先贤,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名共青团员,我要始终如一地做一名最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当今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马莹

中华民族的全新历史是从鲜血和炮声中拼搏出来的,我们从丧权辱国到国际大国,经历了无数的风霜和艰险,由旧时中国的软弱蜕变成如今的世界强国。今天是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日,辛亥革命作为一场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引人关注的事件,让我们不得不有所感触。抚今追昔,孙中山先生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做出的努力,无数辛亥革命烈士的牺牲才换来了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以史为鉴,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推向前进。我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更要牢记历史,勇担时代赋予我的使命。

今天,一个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趋向小康发展的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让全世界的中华儿女倍感骄傲和自豪。

司旭东

今天是辛亥革命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日。110年前的10月10日,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武昌城头,由湖北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打响的枪声,宣告了清王朝的覆亡。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从此终结,中国的进步和发展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而打开了闸门。

纪念辛亥革命,我们就要时刻牢记先驱们实现民富国强的理想追求和为之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与不屈不挠的求索精神。辛亥青年志士在创建共和的过程中,起到了先锋的作用,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辛亥青年志士勇猛精进、义无反顾、甘洒热血、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精神和独立思考、博学慎思,追求真理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人钦佩和学习。

当代青年应该吸取辛亥革命的经验,继承、发扬辛亥革命先驱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做到知行统一,与时俱进。

李永祺

今天10点,我观看了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110年前,在中国的大地上曾发生了一起具有时代意义的辛亥革命,这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彻底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使新的民主共和思想广泛深入人心,其功绩和历史地位是永不磨灭的。周恩来先生曾对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做过一个中肯的客观评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正是经过辛亥革命砸碎思想禁锢,涌现浴血爱国精神,由此孕育了现代中国的新文化思想革命运动。

纪念辛亥革命,也是铭记历史,铭记民族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铭记,一百多年来,国人对于宪政的追求,未尝隐匿,无需害羞,只要阳光照得到,就必定反射在人间。所以那些遍布于全国各地的中山路,就其寓义来说,其实叫人民路更加贴切,宪政着,人民通向理想祖国之大道也。中华民族错过了很多机会,中华民族还有很多机会。

读辛亥革命心得体会篇6

辛亥革命110周年了,精英们把孙中山推上了前台,我不由得想起之初,精英们把孔先生推到了天安门,又设立了一个什么孔子和平奖,居然第一届给了连战,可是连战没有到位领奖,第二届好像听说给了普京,可是没有给成,就给停办了。

辛亥革命,从小学读书的时候都听到老师说,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考试卷上不知道考了多少遍,可是,今天看来,我们还是没有理解辛亥革命的精髓,孙中山并没有要砸烂旧世界,只是维修一下,装装瓷砖,粉饰一下就可以了,看来精英们把孙中山先生送上前台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傅国涌先生说,我们不应该怀疑慈禧太后的立宪动机,况且立宪诏书已经发下,轰轰烈烈的立宪行动已经开始,这个对我们的思维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我有一些犹豫,想不明白,这样的说法,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可是把孔子送上前台是什么意思?圣人之于中国,历来被翻云覆水,这不,把他弄上前台不到一百天就给撤掉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面子何在,孔老先生的面子何在?连战、普京的面子何在?就为了对付一个异见分子刘晓波?

不过,我很认同这个专家的一个观点,辛亥革命改变了国人的生活状态,对极了,我不禁大叫一声,老婆说我又在发神经了。

一个时代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生活方式,他比制度更加本质,如果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制度没有随之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制度一定是千疮百孔的,一个单位,最重要的也是生活方式。具体到学校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些刚性的制度,也不是什么制度的执行力问题,我感觉社会上把执行力这个公司之内的词汇用到教育这个象牙塔,这个育人而不是产人的地方,好像是出了问题,先生们,任何一个部门,最重要的都是生活方式,甚至具体到一个家庭都是这样。

甚至具体到一个人也是这样,生活方式绝对不会受制度约束,这个时代对于任何人都没有约束,基本上是想干什么呢就可以干点什么,但是,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堕落的,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低级的,谁也拦他不住。只能等他浪子回头。

读辛亥革命心得体会篇7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进驻这里,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宣告“以共和政体建设民国”。义声所播,全国响应,导致清王朝统治迅速覆灭,从而一举结束在中国延绵二千余年的君主统治,开启了中国走向共和的大门。

还未及纪念馆,远远望去,便可以看见红砖砌成的鄂军都督府。历史的洗刷并没有让它变得沧桑,而是如灯塔屹立在那里,百年如一日,生生不息。慢慢走近,映入眼帘的是孙中山先生的石像,它庄严宏伟的气势吸引了每个人的目光。先生身着着长袍马褂,左手持杖,右手拿帽,目光炯炯有神,眺望着远方,一种敬意油然而生。当我们走近纪念馆的大门后,红楼的全貌慢慢浮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沿着左边的小楼,去开始窥探它背后隐藏的历史,在这片圣地中穿行、体验,感受革命的熏陶。一进左边的小楼,看见的是一幅连绵不绝的壁画,他记录着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让人不能不为之震撼。着一段段历史的背后是革命先贤们抛头颅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再往里走,可以看见各界人士对纪念馆的题词,在题词中他们都高度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也如我们一样对革命先贤们保持着崇高的敬意。而孙中山先生的那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最让我铭记在心中。随后,我们参观了传达员室,外交部,都督会客室与会议室等十余间古色古香的房屋,向我们诉说着那段难以让人忘怀的历史。此外,我们还见到了先烈们的部分遗物,那战斗是的血衣、大炮、到等战斗工具,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一段历史的动荡、艰险和国家命运的茫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热爱国家的革命先贤的那一份火热的爱国的拳拳之情。

通过这次对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参观,我深化了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让我对辛亥革命的理解不再只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不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背的那几句意义,而是切身的感受到了辛亥革命的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在那动荡的年代,有那么一群人,愿意挺身而出,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们拿起了武器进行着反抗。他们在死亡面前表现出大义凛然,他们撒热血,抛头颅,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民族的希望,是民族精神的丰碑!“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革命先贤们冒着随时丢到性命的风险,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不畏危险,终于_了封建主义社会制度在中国近两千年的统治,极大的解放了人民被禁锢了近两千年历史的思想,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开辟了道路。

读辛亥革命心得体会篇8

晚清时期的中国,各种西方文明碰撞,产生了当时最深刻的一个思想命题──如何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的问题。当时,严复就提出过“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认为这是国家富强的基础。梁启超也主张欲“兴民权”,先“开民智”。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他痛定思痛,更进一步提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后来梁启超在自己创办《新民丛报》时,干脆自谓其曰“新民子”,并且在他所撰写的《释新民之义》一文的开篇首句就说:“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他在《论公德》一文中还进一步分析说:“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并且还在文章中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人也者,善群之动物也。”笔者从许多晚清至民国的史料书籍中也找到有关类似中国人大多“知有私德”,而“不知有公德”,只顾其小家,不关心大家(注:这里的“大家”指的是国家)的文字描述。为此梁启超曾十分悲愤的说道:“我国民中无一人视国事如已事者,皆公德之大义未有发明故也。”这就是辛亥前夜的“子民“或者”蚁民”的思想价值观状况。当时仅靠严复、梁启超等人发起的早期“新民教育”活动,是很难唤醒和凝聚起中华民族内在的“公德”核心价值。因此讲当时要唤醒和凝聚民族“公德”的核心价值,只有等待革命的觉悟者用大无畏“无我”的“抛头颅、洒热血”爱国主义精神的壮烈举动,来震撼和唤醒我们四万万国民的内心良知。正是一百年前的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用无数先烈们的鲜血来洗涤人们的灵魂,才换来了后来继承者“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的中枢。孙中山先生曾经强调指出:在“人际关系中利人重于利已的原则”,他坚持认为:“重于利已的人,每每出于害人,也在所不惜;重于利人的人,只要是于人家有益的事,每每至于牺牲自己亦乐于助人;倡导个体与群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体服从群体,奉献重于索取的原则。”“天下为公”是重铸中国人的“国民性”的核心价值,是孕育民族之魂的精髓,是凝聚民族精神的支柱。辛亥之后,许多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们,如辜鸿铭、李大钊、鲁迅、毛泽东、钱玄同、林语堂等人继续投入到中国人的“国民性”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并且提出了自己对新民教育的不同见解,比如鲁迅先生所撰写的《药》、《阿q正传》等作品,就深刻地揭露了国民的素质问题。所以笔者认为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不仅仅是推翻的了一个封建王朝,更重要的是它唤醒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即由先前“子民们”只讲私德,只顾小家,转变到弘扬公德,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国民性”大大进步。辛亥之后,中国的“新民教育”活动就象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不断壮大。

读辛亥革命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

读奋斗新时代心得体会8篇

读《优秀班主任》心得体会8篇

读班主任工作的心得体会8篇

读简爱.心得体会8篇

读小学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8篇

教师读的书心得体会8篇

读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8篇

读《老人与海》的心得体会700模板8篇

读疫情防控心得体会推荐8篇

读口语心得体会8篇

读辛亥革命心得体会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