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认真准备教案,我们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投入和学习效果,一份完善的教案能够确保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四年级下册教案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小数加减法,可以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2.体验只需要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解释估算的过程。
技能目标: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
情感价值观:
在小数的加减法运算中,体会数的运算的广度,不仅在整数的领域中可以有加减法,在其它数的领域中同样适用。
教学重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克隆技术吗?教师简介克隆技术。20xx年10月29日和31日双双和康康的自体繁殖后代,键键和壮壮 在我国山东省莱阳农学院出生了。这是键键与壮壮出生时的情况记录(出示情景图和统计表)。对此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学生自主提问,教师有选择的板书小数加减法问题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堂)指名列出算式:0.77+0.03 = ?或0.03+0.77=?
二、新知学习
探究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师: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学过两个小数相加,该如何计算?现在咱们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生1:
0.77米=77厘米
0.03米=3厘米
77厘米+3厘米=80厘米
也就是0.8米
生2:
0. 7 7
+ 0. 0 3
0.8 0
(4)指导看书。小组讨论:这几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答案是一样的吗?
(5)现在请同学们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6)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因为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第一种算法的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这同样遵循相同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第二种算法,把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 ,小数末尾的0 在横式中可以省略。
(7)师:刚才在练习小数加法的时候我发现大家都有检验的好习惯,而且还有同学会用减法检验。看来这减法老师不教,大家已会了。那老师可得考考大家是不是真会了?
三、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问题。(演算中用减法演算法)引导学生:
1)计算。
2)反馈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归纳。
2.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键键长多少?
1)审题。
2)列式。
3)计算。
4)反馈。
3.壮壮出生的管围比键键长多少?
1.独立完成。
(学生交流答案,师总结)
2.相互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3.反省一下自己在计算时是否自觉将小数点对齐。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年级下册教案篇2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
(6)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是虚拟的量。2、教学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四(1)班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踢毽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表。
师:这两张统计表给出了他们踢毽的成绩。观察两张表,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踢键个数等)
(2)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是男生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队的踢毽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地说明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男生队:(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18+20+19+19)÷4 =76÷4 =19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男生队除以5而女生队是除以4呢?你认为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成绩好?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
师: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略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第2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索发现
1、教学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1)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这个地区这几年城镇和乡村的人数变化呢?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制作统计图来表示。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提出问题:从这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如果我要很快地知道xx年与xx年中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变化情况?那该怎么办?学生讨论,汇报。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并列排放来比较,并思考怎样把它们合并起来。
2、教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试着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复式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区分两个内容,采用不同颜色的长方形来表示。
(4)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结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同时对学生进行人口。
3、教学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出示教材第96页不完整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独立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展示作品。
请你说一说,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怎样绘制?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的是年份,所以画出的条形是横向的。
(3)分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4)比较纵向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即: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对比这两种统计图,思考:丙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当数据种类不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条形统计图表示更方便。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统计图后的问题。
(三)巩固发散
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请你动手绘制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你是超市的经理,下个月应该怎么进货?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本节课学习并掌握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五)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六、教学后记
略
第3课时
营养午餐
一、教学内容
营养午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常识,培养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
3、明确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整理数据、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科学分析结果,合理安排搭配方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平时喜欢吃哪些菜?这些菜搭配是否合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营养午餐。
(二)探索发现
1、自主配餐。
(1)出示教材第101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选择一份菜谱。
(2)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案。
2、科学评判。
(1)介绍科学的配餐要求: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不应低于”、“不超过”是什么意思?用数学符号应该怎样表示?
(2)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情况。出示每份菜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表。
3、小结。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量时才能算是营养的午餐。
(三)巩固发散
1、学习合理搭配。
如果让你动手搭配菜谱,你会了吗?每人只搭配一组就行。要求:在这十种菜中任选三种搭配一起,营养一定要合理。分组讨论,集体汇报。各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搭配方案。
2、小结。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营养搭配的要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3、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菜谱。
(1)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收集数据,教师记录。
(2)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g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六、教学后记
略
四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本课单词,name要求听、说、读、写四会
english letter只要求听、说、读三会。
2、能将解决语言交际困难的用语“
what dose it mean?”
答语“it means”
和表称赞的用语“a good name!”
以及对话复习中的其他内容用语日常交流。
3、熟练掌握字母o—z及首字母为这字母的单词。
4、了解英语文化中不同的名字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并能在与人交流中增强文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本课单词name的拼写,以及单词
name,bright,clever和english划线部分的发音。
2、本课新句型的理解和应用。
3、正确朗读字母o—z,
复习首字母为这些字母的单词并能对小诗进行仿编。
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常规问候与复习
二、let’s read
三、magic box单词教学
1、引入新词。
2、带读新词。
3、巩固新词。
四、structure
教学句型“what does mean?”“it means ”。
1、通过例子理解句型。
2、引导邪恶圣练习句型的`发音,并分组练习。
3、学生作一小调查,采访班上五位同学,弄清其名字的含义,不会的部分可以用中文。
五、let’s talk 对话教学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听录音完成练习。
2、检测来纳西情况。
3、边听,边提问,边练习。
4、将对话完整的听一遍,学生跟读,
5、分小组练习,表演。
六、find and circle
七、完成《课堂活动评价手册》
四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较大数的估算方法,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倾听、欣赏、互助的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难点:能正确、灵活、合理地对具体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是一台家庭用的体重称,它的称重范围是0——120千克。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台称一次最多能称出几位同学的体重?其实生活中有的时候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大致估算出结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估算的本领。
1、课件出示:北京2008奥运主会场图。
2、提出问题: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查询有关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一些数据,查到了吗,谁来说说?十万个座位是怎样一个概念,你们能想象出来吗?出示体育场的俯视效果图、内部效果图。想一想,这里的十万个座位是怎样安排的?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p36页体育场看台图。同学们对体育场看台的座位安排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里还有一个体育场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根据这个体育场的特点及看台座位的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的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要求:(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2)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结果。
3、交流汇报。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引导学生评价。
4、尝试练习。课件呈现p36页“估一估”。小青的座位票是28看台的22排32座,这是体育场最后一个看台,也是最后一排最末的座位。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1)要求:独立思考、估算,有困难的可以和同学交流解决。
(2)交流反馈,学生评价。
三、归纳小结。
以上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估算体育场座位数的?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用乘法估算较大的数,这是估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数据进行估算。
四年级下册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意思写出并积累成语,并能用“不敢不”造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侮辱”、“欺君之罪”、“安居乐业”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历史故事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挫败楚国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精神。
3、训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养成学生边读边思边品的良好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三、教学难点
读懂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含义,及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四、教学准备
做好以下课件材料:
1、把课文中晏子的画像图片制作成课件,让学生发现晏子长得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为楚王叫他钻狗洞作铺垫。
2、三个重点句(钻狗洞、最不中用、水土不同)
3、晏子说得十分形象三个分句的学习和欣赏(举袖成云、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五、教学设计
一、人物介绍,揭示课题。
春秋是我国历的时代,这期间各国争战,其中齐楚两国国力强大,激烈争夺霸业。《晏子使楚》讲的就是发生在这两国之间外交上的一件事。
1、简介晏子:名叫晏婴,身高不到五尺,大约现在的一米四左右。他是齐国的大夫,人们尊称他为晏子。
2、学习生字,理解课题
板书:晏子。学习生字“晏”。
3、请同学们打开课文,齐读课题,板书:使楚。
快速读课文,找出最能解释课题的一句话(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
什么叫出使?(代表一个国家去外国执行外交任务)那么这次晏子出使就代表着——(生答:齐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礼尚往来是正常的,而晏子出使楚国遇到了什么事?楚王为什么要这么做?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并完成下面练习。(出示)。
①楚王( )次想( )晏子。
②楚王之所以侮辱晏子是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 )。
③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仅( ),而且( )。
④如果晏子挫败了楚王,就不仅( ),而且( )。
2、交流
①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
②楚王之所以侮辱晏子是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显显楚国的威风)。
③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仅(是显了楚国的威风),而且(侮辱了齐国。)
④如果晏子挫败了楚王,就不仅(灭了楚国的威风),而且(维护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
三、提出问题,合作学习
1、一个要侮辱晏子显显威风,一个要挫败楚王,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两人之间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较量,我们来看看晏子是怎样与楚王斗智,维护国家尊严的。课文的那部分是写这一内容的?(3——5自然段)
2、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学这部分课文,思考:
(1)楚王用那些方法侮辱晏子?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
(3)结果怎样?
(出示表格)
楚王怎么做晏子怎样对付结果怎样
第一次交锋
第二次交锋
第三次交锋
3、小组合作学习
4、交流
楚王怎么做晏子怎样对付结果怎样
第一次交锋让晏子钻洞访问狗国才钻狗洞只好开门迎接
第二次交锋笑齐国没人才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只好陪笑
第三次交锋笑齐人没出息水土不同,齐人到楚国便成盗贼只好赔不是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我们一起来领会一下晏子话中含着的意思。
(出示三个重点句)
①、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
学生各抒己见后,得出:
开狗洞的是“狗国”,开城门的才是国家,现在楚国开的是狗洞,可见楚国是狗国。
师:那么楚王就是狗王了,楚王当然不干!于是只好……。
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练读,指生读。
师:晏子和楚王的第二次斗智,请同学们照刚才的方法来推理。
②、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学生讨论后得出: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我最不中用,派来访问楚国,可见楚国是下等国家。
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楚王的“冷笑”(根本没把晏子放在眼里)“只好陪着笑”(以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把文中的句子转变为四字成语:挥汗成雨、举袖成云、摩肩接踵。
读四自然段:练读,分角色读。
③、师:好,第三次,谁来分析一下晏子的思考过程?
生: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淮北就又小又苦,原因是:水土不同。(南橘北枳)
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可见楚国环境(社会风气)不好。
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楚王的“笑嘻嘻” “得意洋洋”(笑里藏刀、居心叵测)
读五自然段;练读,齐读。
四、总结课文,夸奖晏子
1、这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晏子一次又一次让楚王领教了他的厉害,楚王被完全征服了。课文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2、这句话换种说法可以怎么说?为什么要加上两个“不”字。(强调肯定。三个回合的较量,每次楚王都自取其辱,他终于明白晏子个子虽小却并非等闲,从而接受了教训,改变了态度。)
3、你认为晏子是凭什么征服这个老谋深算的楚王的?(过人智慧)仅仅凭过人的智慧?(善辩的口才,爱国心)
4、练习:
你可以用老师给你的句子夸一夸晏子,也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所感来说。
晏子以自己( )和( ),挫败了楚王的三次侮辱,不但( ),而且( )。他不愧是我国历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5、交流:(过人智慧、善辩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赢得了楚王的尊敬)。
五、课外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见识了一位才智过人,热爱祖国的杰出外交家——晏子。真可谓:晏子使楚,不辱使命,勇挫楚王,捍卫尊严。在我们的历,还有许多像晏子那样爱国的,处惊不变,能言善辩的杰出的外交家,如:诸葛亮,周总理,陈毅,乔冠华,钱琪琛等。老师期望将来在你们中也能出现外交家。
1准备演课本剧或讲《晏子使楚》故事。
2、搜集晏子的其他故事,做成读书卡片,并准备讲给同学们听。
四年级下册教案推荐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