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教案最新6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份完善的教案能够确保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仔细编写的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提前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四年级下册教案最新6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下册教案最新6篇

四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简洁、清楚。

2.习作练习:写一篇看图作文,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我的发现:能发现这些比喻句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4.日积月累:读成语,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试着运用。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战争带来的危害,同时,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形式了解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人物。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练习。

第一课时 小小新闻发布会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新闻?(看电视、看报、听广播、上网等)

2.你最喜欢看什么新闻?指名说。

3.看新闻有什么好处呢?举例说一说。

4.既然新闻有这么多的好处,假如让你来讲新闻,你们认为应该讲清楚什么呢?

5.那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

规则:

1.先在四人小组内讲新闻,讲后每人评议另外三人,讲得怎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到班上讲新闻。

2.各组代表在班上讲新闻,讲完后班上同学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最后举手表决评选出三名"最佳新闻发言人"。

6.小结延伸: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那你们打算以后该怎么做呢?

第二课时

一、课前搜集资料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收集了1937年左右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谁来说一说。

二、结合图形读习作要求。

1.习作有几个要求?哪几个?

2.你认为这次习作的重难点是什么?(观察和想象)

三、根据观察,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1.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哭?

2.他的妈妈在哪里?

3.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4.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可能会怎样?

四、根据问题自编故事。

五、方法指导

1.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图画内容介绍历史背景。

2.根据观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写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练习习作,指名交流,全班提出修改意见。

七、小组交流,评议谁讲得最精彩。

八、推选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全班评议。

九、同学之间互评互改作文。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

2.同桌交流。

3.全班指名交流。

4、小结:两组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不同。

二、教学"日积月累"

1.指名读成语。全班齐读。

2.四人小组交流词语意思。

3.全班指名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说明。

4.读读记记成语。

5.读一读,注意观察每一横排有什么规律。

6.选一个成语说一句话。

三、教学

1.举办故事交流会,评选故事大王比赛。

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

四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月出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认识课后的8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像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海上升明月的及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阅读

(一)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音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用以下问题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1、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象?

2、 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三)学生读书汇报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运用不同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

读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用对比的方式体会课文中联想的句子。

二、积累内化

1、抄写描写景色的词语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识课后的生字,读准注音。强调“簇、剔、皎”的读音。

4、练习

三、迁移练习:

观察月亮升起的过程,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四、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阅读。

谈一谈观察的景象和感受

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是围绕单元主体设计的,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说健说感谢下来。口语积极的内容是学生看见的、摸得着的事物,有利于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教材有如下要求:一是要认真仔细地去观察,抓住特点,要有自己的发现和体验;一是要按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情景和体验说出来。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对在其观察的事物有自己的体验。

2、能够有顺序表达,说话又,说得清楚明白。

3、尊重他人,养成倾听别人讲话,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直到课前观察,如何引导学生有自己的体验。

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有条理的说出来。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可见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图片:(伴随音乐)

每天清晨,太阳为我们送来第一缕霞光;傍晚,月亮为我们拉开想象的窗帘,星星闪烁得像孩子的眼睛。你看到这些景象,会有怎样的一番感慨呢?

(生说自己的感受)

二 把自己课前观察到的事物再整理一下,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时组长注意纪录,并把小组内的进行汇总,形成小组汇报提纲。

三 班级内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四 教师总结。

五 扩展练习。

引导学生观察日月星辰,并把观察缩减和别人交流。

四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熟读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第1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桂林山水(2个课时)、返回目录

四年级下册教案篇4

1.认识“晋、扭”等13个生字,读准“囊、吧”等4个多音字,会写“晋、炕”等15个字,会写“芦花、发愣”等16个词语。

2.带着“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的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3.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找出课文中景物描写的部分,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电影吗?我们先来看一个电影片段吧。(出示电影片段)

2.看了这个片段,大家有什么感受?

3.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鬼哭狼嚎……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要求:自己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笤帚”中的“帚”要念轻声。

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强调。

3.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全班齐读,读中巩固,掌握生字新词。

芦花 发愣 铅笔 枪栓 胳膊 劫难 炕沿 鬼脸 戒指 柜板

绸子 枪声 敌人 尸首 防备 慌忙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并按顺序概括小标题。

(1)归纳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雨来的游泳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2)提问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

把长长的一部分内容浓缩成一个简短的小标题,必须抓住内容要点,用语精练。小标题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概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写。

(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游泳本领高

第二部分:上夜校读书

第三部分:掩护交通员

第四部分:勇斗鬼子

第五部分:河沿枪声

第六部分:机智逃生

2.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段,评价检测学生读的情况。

(1)确定重点段:哪部分最能表现雨来是一位小英雄,哪部分就是重点语段。(第四部分写的是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所以重点段是第四部分。)

(2)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没看见”。)

(3)试着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4)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3.把六个小标题连起来,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预设:老师帮你在最前面加上时间——抗战时期,地点——芦花村,这样故事的主要内容就变得更完整了。)

四、课堂小结,畅谈体会。

读了课文之后,雨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坚强不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检查掌握情况。

2.上节课,通过读课文,我们学习了用小标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理清思路。

1.出示提纲,思考问题:

(1)文章通过哪几件事表现了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掩护交通员、勇斗鬼子)

(2)文章其他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拨。)

第一部分: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样?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第二部分:从哪里可以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了爱国主义?

第三部分:雨来的机智勇敢表现在哪些地方?

第四部分:雨来是怎样与鬼子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的?

第五部分: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的行为有什么反应?

第六部分:雨来是怎样机智脱险的.?

2.以学生自学为主(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注意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标画的阅读习惯。

3.通过勾、画、圈、点、注等各种批注方式,找出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以及重点人物、细节等。

三、深入文本,感受形象。

(一)理清联系,深入探究。

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4)你认为雨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导学生讨论、理解重点句子。

在课文中画出句子“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的作用,从而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二)重点研读,感受英雄形象。

第四部分描写了雨来与鬼子作斗争的场景,最能表现雨来的英雄形象。

1.请同学们默读第四部分,边读边思考,从哪里能具体感受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

预设一:品读雨来和鬼子之间的对话。

(1)在鬼子对雨来的一连串盘问、哄骗、利诱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什么?(鬼子的奸诈狡猾,雨来的沉着与机智。)

(2)学生自读,指名分角色朗读。

预设二:品读鬼子毒打雨来的片段。

(1)找一找鬼子毒打的动作。

(2)从这一连串的扭、打、揪、拧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鬼子是多么——(残忍、残暴、没有人性)

2.小结:我们刚才交流了第四部分的重要片段,品读了其中精彩的语言,小英雄雨来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更加生动立体了。

(三)回顾总结,畅谈感受。

1.读了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

鬼子的威逼利诱,也没有让雨来屈服,说出李大叔的下落。(板书:坚强不屈)

雨来被鬼子毒打得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但他想到的却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板书:热爱祖国)

雨来小小年纪就智斗鬼子,与鬼子斗智斗勇。(板书:机智勇敢)

四、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分享你所知道的其他英雄故事。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鼓励学生把整个故事讲给家长听,注意语言流畅,讲述生动真实,突出雨来的精神品质。

小英雄雨来

坚强不屈

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表达顺序,按顺序概括小标题,并通过列小标题的方式,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在分析小英雄雨来这个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研读重要片段、重点词句。在“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环节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明白雨来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的感悟与探讨,让学生在感受雨来人物品质的同时也进行着爱国主义的熏陶、。

四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之《密铺》。

教材分析:这是一节 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实践活动。教材分三部分安排:第一部分,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用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第二部分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索三角形和四边形能否进行密铺。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知道有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而有些则不能;从而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密铺的含义,更多地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第三部分,通过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 进一步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美的体验。并能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知识;具有了相关的知识经验;

(2)能力和方法水平: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初步运用“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来探究问题;

(3)心理水平:该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但是还是有较强的好奇心,也有较强的表现欲;

(4)思维水平:学生的思维以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相对较少。在学习过简单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印象,并能准确的认识各种简单平面图形。对于密铺,学生已经有了较为直观的生活体验,只是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密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加工,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初步抽象的理论知识。在这个知识系统的帮助下 ,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头脑风暴,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的设计重 点放在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长作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通过经历与组内同伴动手拼图以及设计密铺图形等活动过程,知道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密铺,并知道有些图形是不能密铺的。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参与到组内讨论,并指导。最后在学生活动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自我评价和反思,内化知识经验与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各种图形,探索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和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转换,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享受由合作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密铺,了解有一些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是可以密铺的。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密铺的原理

教学手段:

基于以上几点的认识,本节课采用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重点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能够自主的在多媒体设备上完成自学或者是进行各种探究实验,是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在课中担任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但,由于每个孩子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掌握层次不尽相同,所以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渠道来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有不同的体验。

课前准备:

1、 信息技术准备:广播教学的教学系统,可以用来广播教学,也可以用来展示学生的电脑上的操作。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基础,学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对基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同时学生能在多媒体设备上完成对他人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同时也能对自己整个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反思。

2、 道具准备:剪刀、卡纸若干。

3、 素材准备:某客厅地面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与学生谈话,想了解学生家里的客厅地面是由什么铺成的。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家客厅地面是由什么铺成的。

2、教师请学生用一个字或者是两个字来形容一下自己家里客厅的地面。学生单独汇报。(如:大/密/美丽/漂亮/宽敞/平整……)

3、教师出示从朋友家拍来的客厅的地面(两幅图),请学生欣赏。并问学生分别是由什么形状的地砖铺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4、教师问学生觉得这两家的客厅铺的怎么样。(如果学生说铺的好或者是铺的很平,就追问:好在哪里?平在哪里?并用手势提醒学生发现每块地砖之间是一块挨着一块的,也就是没有空隙的。如果没有说出没有重叠,就追问:有没有把两块地砖叠在一起?引导孩子发现没有重叠。)

5、揭示课题:我们把像这样,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的铺法称为密铺。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谈话方式引入 ,从学生的身边去发现和感受密铺的存在,从而引出课题。

二、实验探究,领悟新知

(一)动手操作、感受密铺

1、教师请学生们观察“密铺”这一个词,问学生哪个字更重要。(学生回答“密”字更重要,教师及时追问:“密”怎么体现?引导学生发现“密”体现在没有空隙,不重叠。)

2、教师拿出几个长方形,请一个学生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做到密铺。(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3、学生操作完以后,教师请学生观察有没有做到密铺,并追问是如何判断的。(学生会说出,是密铺,因为没有空隙,也不重叠。)

4、教师对学生们的善于观察和一学就会的宝贵品质进行肯定。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再认“密铺”一词和请学生动手铺长方形,来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密铺。为后面的动手实验探究做铺垫。

(二)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初步判定

1、教师追问学生:除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外,我们还学过什么图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

2、教师继续问学生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并先让学生猜测。

3、教师提示学生:要知道三角形到底能不能密铺,可以怎么做。

4、学生说一说要验证三角形能不能密铺需要做哪些事。

5、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来操作:

(学生猜能或者是不能,教师追问,要知道到底能不能,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会说试一试或者是铺一铺,师再追问:拿什么试?拿什么铺?学生应该会回答:要准备几个三角形,然后再铺一铺。师再追问,准备的三角形需要完全一样吗?师:那我们就来按照这两个步骤实验一下:第一、取出①号信封里面的卡纸(如下图),沿着上面的线剪开,得到几个三角形;第二、把剪下来的较大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放在一起铺一铺。(以上步骤由小组合作完成))

6、学生按照刚才所说的步骤小组合作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并用ipad拍一组已经完成好的图片。

7、先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追问学生是如何判断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如何判断三角形能否密铺到初步实验发现三角形可以密铺,为学生建立初步的表现。

(三)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研究密铺原理

1、教师提出:如果把这些三角形随便的铺在一起,能密铺吗?如果不能,这到底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呢 ?(学生发现和三角形的角有关)教师接着追问和三角形哪个角有关(学生进一步发现和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有关系)。

2、师生共同提出:为了更好的区分这三个角,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标上∠1、∠2、 ∠3。然后再放在一起铺一铺,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所有三角形的角都标出来,并且相同的角标上相同的序号)

3、学生再次铺一铺。在铺的 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分别是哪几个。

4、教师展示一组学生完成的密铺作品。并请学生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小组标完角以后,在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呢?

?(6个角),哪6个角??这个角1就是老师黑板上的三角形的角1,这个角2就是老师黑板上的 三角形的角2,这个角3就是老师黑板上的三角形的角3,而∠1 、∠2、∠3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这个∠1、∠2、∠3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师再问,在这个拼接点处有几个角1?几个角2?几个角3?】

教师小结:看来三角形真的可以实现密铺,而且和三角形的内角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探究,发现三角形能密铺是和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有关系的。让学生感知到三角形能够密铺并非偶然,这其中隐藏着一定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就是密铺的原理 所在。

(四)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再次验证

1、教师问学生如果再用另外一种三角形来铺一铺,学生们想要怎么做。

2、学生思考,并提出可以先标出角,再铺一铺。

3、教师请学生把刚才剪下来的较小的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放在一起标一标,铺一铺。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师用ipad拍一组完成好的。

4、教师先请学生判断这种三角形能不能密铺。再展示其中一组学生的作品。问学生这一次实验和之前的实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或者是有什么新发现。

5、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总结。

小结:这样看来这一种三角形和前面一种三角形一样,也可以密铺,而且也和它的三个内角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再一次的铺一铺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是可以密铺 的,而且再次领悟三角形能密铺是和它的三个角有关的。

(五)探究四边形能不能密铺

1、教师引导学生:既然三角形能够实现密铺,那如果是这样的四边形能实现密铺吗?(师拿出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贴到黑板上)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要知道能不能密铺,动手实验一下就行了。

3、教师请学生打开②号信封,取出里面的四边形动手铺一铺,并提醒学生思考动手铺之前可以先做什么。 (标角)

4、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提示动手实验,教师观察每一组完成的情况,并用ipad记录其中一组完成的情况。对于已经铺完的小组,请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看看有什么发现。

5、反馈:教师先请学生判断这样的四边形是否可以密铺。然后请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

6、学生先判断是可以密铺的,因为这几个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并且发现拼接点处有4个角,而且这4个角分别是这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如果有学生能发现这四个角加起来就是360°就更好了。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这种四边形也是可以密铺的,而且也与四边形的内角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前面几次实验的基础上,大胆让学生自己猜测、验证。通过实验发现四边形是可以密铺的,而且和三角形一样,也和四边形的四个内角有密切的关系。

三、小结及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研究了密铺,知道了长方形可以密铺,正方形可以密铺,三角形可以密铺,四边形可以密铺。并提问学生: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梯形能不能密铺?五边形能不能密铺?六边形能不能密铺?……

3、教师清学生借助计算机操作来验证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是否能密铺。

4、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

5、学生操作完后,进行反馈,通过广播教学体系请其中的几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请其他学生帮助判断。通过实验、讨论发现,正五边形不可以密铺,而正六边形可以密铺。

小结:这样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可以密铺的,有的可以密铺,有的不可以密铺。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计算机实现人机交互操作,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在计算机上操作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可以密铺的,有的可以,有的是不可以的。

四:实践作业

用上今天所学的密铺的知识为你自己的家设计一款漂亮的地砖。

五:板书设计

密铺

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

四年级下册教案篇6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知识要求: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能力要求:

在学习中展开联想;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一边朗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理解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长城的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我们刚刚欣赏了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的美景,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伟大神奇。今天我们又将一起登上长城。那些同学去过长城?

2、 请几位同学说说长城是什么样的。(可以用书上的词语)

3、 出示中国地图,找出长城的东西端各在什么地方?长城经过哪些地方?

二、 介绍长城

三、 仔细看图,从图上你了解到了什么?

四、 自学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

五、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读第一段,你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2、老师肯定学生发言。这段是作者从远处看长城,是从整体上看长城像一条长龙,突出了长城的长,请同学一块读读这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登长城,站在雄伟的长城上看看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请一位同学做导游给我们介绍一下吧!读读这段课文。听的同学从文中找一个词来概括长城给你的印象。

2、大家说得真好!下面我们边看图边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长城的高大坚固。

小结:本段具体地给我们介绍了长城的结构,从长城的建筑材料,城顶的样子,城墙的外沿的垛子,射口的构造和作用,城台的样子和作用等方面做了具体说明。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如同实实在在看到了长城,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站在这样的长城上,作者想到很大,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生自己读课文,标出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说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

三、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你对“伟大的奇迹”如何理解?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补充相关内容,加深对“伟大奇迹”的理解。

四、出示相关图片,把感情融入课文朗读。

五、喜欢哪一段课文?尝试背诵。

四年级下册教案最新6篇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教案精选6篇

二年级下册教案7篇

四年级蟋蟀的住宅教案6篇

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6篇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8篇

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教案7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篇

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模板7篇

二年级下册教案通用7篇

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教案7篇

四年级下册教案最新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3741